-
攀枝花钒钛及成都建材产业年度生产态势分析
近年来,四川省围绕钒钛钢铁、有色金属及建材等重点产业,通过强化招商引资、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相关产业实现平稳发展。2016年,全省钒钛钢铁及稀土、有色金属、建材产业呈现不同发展态势,部分产品产量增长显著,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一、钒钛钢铁及稀土产业稳中有进。2016年,四川省钒钛钢铁产业在市场调整中保持总体稳定,主要产品产量呈现分化态势。其中,成品钢材产量实现同比增长,增速保持在合理区间,建筑用钢材需求回升带动相关品种产量提升;生铁、粗钢产量则略有下降,反映出行业在产能优化过程中的阶段性调整。稀土产业表现亮眼,单一稀土金属产量大幅增长,成为产业增长亮点,这与市场对稀土新材料的需求增加密切相关。钒制品、钛白粉产量小幅波动,行业正通过技术升级提升产品附加值,推动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二、有色金属产业结构调整持续推进。2016年,四川省有色金属产业面临一定挑战,10种有色金属总产量同比下降,但产业内部结构优化趋势明显。电解铝产量因市场需求变化及产能调控出现一定幅度下降,而铝材产量保持稳定增长,显示出下游加工环节需求持续释放。多晶硅产量微增,行业在新能源产业带动下,技术研发和产能利用率逐步提升。硬质合金及钨钼制品产量小幅下降,企业正通过产品结构调整,聚焦高端市场,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建材产业成为增长重要支撑。2016年,四川省建材产业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水泥产量稳步提升,全年累计产量超亿吨,反映出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市场的稳定需求。平板玻璃产量实现大幅增长,增速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与建筑装饰、汽车制造等下游产业需求回暖密切相关。随着新型城镇化推进,绿色建材、高性能建材产品研发力度加大,产业正从传统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 四、产业协同与招商引资成效显现。四川省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一批钒钛深加工、有色金属新材料及绿色建材项目落地,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成都建材产业基地等重点园区发挥集聚效应,促进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产业链整体竞争力。同时,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技术创新、环保达标、产能整合等方面出台多项措施,为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五、未来发展方向聚焦高质量发展。展望未来,四川省将继续围绕钒钛、有色金属、建材等优势产业,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通过加强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升产品附加值;持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中;依托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相关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2025-08-28
-
攀枝花市住房消费升级带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
在招商引资政策持续发力和城镇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攀枝花市与住房相关的消费领域呈现显著增长态势。"十二五"期间,建筑装潢、家具家电等产业通过技术升级与产品迭代,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引擎,反映出居民生活品质提升与城市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住房消费结构升级驱动产业转型 2015年攀枝花市限额以上企业数据显示,建筑及装潢材料零售额达0.7亿元,家具类消费较2010年实现几何级增长,家用电器领域年均增速保持高位。这一变化源于当地房地产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以及精装房比例提升带动的全链条消费需求。 二、政策引导与市场供需协同发力 攀枝花市通过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引导企业聚焦绿色建材、智能家居等新兴领域。家电销售中节能产品占比超六成,定制家具市场规模五年扩容近20倍,体现政策导向与消费升级的双重效应。重点商业综合体引入国内外一线品牌,推动消费场景从单一购物向体验式服务转型。 三、基础设施完善释放消费潜力 成昆铁路复线等交通枢纽建成后,物流效率提升使家居建材采购成本下降15%以上。攀西科技城等新建功能区配套商业设施,形成多个区域性专业市场集群。2015年家电以旧换新补贴政策覆盖全域,刺激超3万户家庭参与换代消费。 四、产业链延伸培育新增长点 部分企业从单一销售向"设计+施工+售后"一体化服务转型,带动周边区县配套产业发展。光伏家电、全屋净水系统等创新产品销售额占比从2010年不足5%提升至2015年的18%,显示消费升级的持续深化。 当前,攀枝花市正围绕绿色建筑标准完善供应链体系,相关消费领域已形成生产、流通、服务协同发展的新格局。这种以居住需求为核心的经济循环模式,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路径。
2025-08-28
-
攀枝花五家企业跻身省级“新三板”后备梯队
攀枝花市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招商引资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投融资体制改革成果显著推动企业加速对接资本市场,五家本土企业纳入省级重点培育名单,为区域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一、经济体制改革系统推进 攀枝花市全面落实深化改革部署,出台专项工作方案明确五大重点领域17项核心任务,形成涵盖财税、投融资等关键环节的70项具体改革路径。通过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动态督导改革台账落实,破除市场主体发展障碍。 二、投融资生态多维突破 金融基础建设方面,区域性银行机构完成战略布局,显著提升企业融资便利度。资本市场对接实现重大跨越,地方股权交易平台吸引十余家企业挂牌,形成梯度培育体系。九家企业进入全国性场外市场冲刺阶段,其中五家获省级重点培育资格。 三、重点企业培育提质加速 四川省2015年"新三板"后备计划筛选严格,攀枝花东立化工(精细化工)、金沙纳米(新材料研发)、秉扬科技(环保技术)、汉风物流(智慧供应链)、卓越钒钛(资源深加工)五家企业凭借技术创新能力与合规经营水平入选。相关企业均已完成股份制改造,金沙纳米率先与专业机构签订保荐协议,进入上市最后冲刺。 四、产业与资本深度融合 后备企业覆盖钒钛新材料、现代化工等主导产业,体现攀枝花市新旧动能转换成效。通过建立拟上市企业"绿色通道",实施税收优惠、专利快速审查等专项政策,形成"培育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可持续发展格局。 五、区域辐射效应持续显现 后备企业的示范效应加速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2023年攀枝花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改革前增长逾五成。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带动民间投资活跃度,重点产业园区新增投资项目同比增长显著。 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 构建企业上市联席会议制度,整合发改、金融等十二个部门服务资源。创新"预审核"机制提前化解上市障碍,配套设立专项扶持资金,累计降低企业合规成本超千万元。 七、攀西战略纵深发展 借力国家级战略试验区政策优势,建立跨区域投融资服务平台。通过"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模式,推动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等核心技术转化,相关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行业领先水平。 八、可持续动能持续积蓄 后备企业培育周期较传统模式缩短三至六个月,形成可复制的资本市场服务范式。随着金融改革持续深化,攀枝花市直接融资占比提升,为资源型城市转型提供关键支撑。
2025-08-28
-
龙泉驿攀枝花西区深化区域协作共谱发展新篇
龙泉驿区与攀枝花市西区工商联组织缔结友好关系,标志着两地经济领域协作进入新阶段。此次协作旨在整合双方优势资源,创新招商引资模式,通过搭建常态化交流平台推动产业精准对接,为两地企业拓展发展空间创造有利条件。 一、区域资源互补奠定协作基础 成都平原经济区的重要节点龙泉驿,拥有成熟的现代制造业体系和广阔的市场辐射能力,尤其在汽车制造、高端装备领域积累了显著产业优势。攀西地区的战略支点攀枝花西区,凭借独特的矿产资源和清洁能源基础,在钒钛新材料、阳光康养产业发展方面成果显著。2024年5月,双方基于产业梯度互补特性,启动系统性战略协作,旨在打破地理隔阂,构建跨区域产业生态链。这种协作顺应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通过跨区域要素整合激发新质生产力。 二、机制化平台构建务实合作框架 两地工商联在2024年5月召开的工作座谈会上,正式签订《建立友好工商联协议书》,确立五项长效协作机制:定期互访考察机制促进政企深度对接;产业信息共享机制实时传递供需动态;联合培训机制提升企业家管理能力;项目合作对接机制促成产业协作落地;纠纷协同调解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机制建设聚焦实体经济协作,特别是在工程机械配套、新材料应用、绿色食品加工等领域规划建设示范性合作项目。会议期间,参会代表实地考察经开区先进制造企业,深入了解智能化生产和产业链协同经验。 三、"两个健康"实践赋能民营经济发展 合作双方重点探讨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工作主题的创新路径。在支持企业技术升级方面,协同推动科研院所与制造企业共建技术转化平台;在市场拓展领域,联合组织企业参与国际国内重点展会,共建线上线下产品销售渠道;在人才培育维度,实施创新型企业家联合培养计划,定期举办跨区域企业家沙龙。通过系统化举措降低企业跨区域经营门槛,协助企业破解融资、用人等共性难题。 四、构建多维产业协同发展体系 立足产业比较优势,双方制定梯次推进计划:第一阶段重点推动装备制造与钒钛材料企业建立原材料直供合作,降低供应链成本;第二阶段协同开发"装备+材料"集成化解决方案,共同拓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场;第三阶段联合打造区域协同创新联合体,在新能源储能设备、特种合金零部件等前沿领域实现技术共研和成果共享。同时规划在现代农业领域开展"攀西阳光农产品+龙泉驿消费市场"产销直通模式试点,并通过康养旅居产业融合互补提升服务业能级。 五、区域协同效应助推高质量发展 此次协作关系建立不仅深化两地经济联结度,更为全省跨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实践样本。双方将通过规划衔接、政策协同、要素流动三个层面创新突破,促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地区与攀西经济区的联动发展。未来计划联合申报国家区域产业协作试点项目,共建跨区域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产业协作新生态,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2025-08-27
-
米易县土地抵押融资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攀枝花市米易县通过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强化土地抵押登记服务,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成为推动地方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2015年,当地土地抵押融资规模突破15亿元,有效激活了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为区域产业升级和民生改善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土地抵押登记服务成效显著 米易县国土资源局数据显示,2015年共办理土地他项权利登记367宗,涉及融资金额超过15亿元。这一数据反映出土地抵押作为融资工具的重要作用,不仅解决了企业和个人的资金需求,还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市场化流动。通过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当地形成了规范有序的土地抵押登记管理体系。 二、政策支持激活土地资源潜力 米易县结合区域发展特点,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土地抵押融资的政策措施。例如,明确土地使用权抵押范围,优化评估机制,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作,确保融资流程透明高效。这些举措降低了融资门槛,使更多中小企业和农户能够通过土地资产获取生产资金,进一步释放了经济活力。 三、产融结合助力产业升级 土地抵押融资的普及为米易县特色农业、旅游业和绿色工业提供了资金保障。部分企业通过抵押土地获得贷款后,扩大了生产规模或升级了技术设备;农户则利用资金发展果蔬种植、康养旅游等产业,形成了“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利用率,还推动了县域经济多元化发展。 四、风险防控保障市场稳定 在推进土地抵押融资过程中,米易县注重风险管控,建立了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通过定期核查抵押物状态、评估借款人偿债能力,有效防范了金融风险。同时,开展普法宣传,增强企业和个人的法律意识,确保抵押登记合法合规,维护了市场秩序。 五、未来展望与可持续发展 米易县的经验表明,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抓手。下一步,当地计划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创新路径,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通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米易县将为攀西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2025-08-27
-
米易华森糖业循环经济项目获150万专项扶持
攀枝花市米易县招商引资工作再添新成果,当地重点企业华森糖业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食用菌及有机肥的循环经济项目,近日获得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150万元支持。该项目通过资源化利用甘蔗渣等秸秆类废弃物,构建起"原料-加工-副产品再利用"的绿色产业链,成为川西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案例。 一、项目核心技术聚焦废弃物高值化利用 米易华森糖业实施的循环利用工程总投资达3500万元,核心技术包括甘蔗渣基质化处理、食用菌菌种选育、有机肥发酵工艺三大模块。通过将甘蔗榨糖后产生的废渣与周边区域的水稻、玉米等农作物秸秆混合配比,经生物降解处理后转化为食用菌栽培基质,残余物再加工为有机肥料,实现农业废弃物全量化利用。 二、地理气候优势助推产业提质增效 米易县独特的南亚热带立体气候为项目提供了天然优势,年均气温20℃左右且昼夜温差显著,配合当地丰富的水资源条件,可全年开展杏鲍菇、香菇等十余种食用菌的反季节栽培。这种气候适应性使项目产能较传统产区提升约30%,同时降低了温控能耗成本。 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技术升级改造 此次下达的中央预算内资金属于资源节约循环利用重点工程投资计划,将专项用于菌种培养车间改造、有机肥生产线自动化设备购置等关键环节。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处理农业废弃物3万吨,年产食用菌6000吨、有机肥1.2万吨,直接带动周边200余农户参与秸秆回收。 四、循环模式产生多重经济效益 该项目的实施形成了"制糖业-食用菌种植-有机农业"的闭环产业链:糖业废渣转化为食用菌培养基,菌菇栽培后的废料加工为有机肥,肥料又反哺当地芒果、早春蔬菜等特色种植业。经测算,整个循环链条每年可新增产值逾5000万元,减少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效益显著。 目前,米易县已将该案例纳入现代农业产业园重点推广技术目录,未来将通过政策引导推动更多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类似的循环经济模式,持续提升区域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2025-08-26
-
攀枝花招商引资创新高 重大项目驱动产业升级
攀枝花市通过精准招商和产业链布局,成功吸引大批优质项目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全年招商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重点领域项目集聚效应显著,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引擎。 一、招大引强战略成效显著 攀枝花市围绕“招大引强、集群承接、延链引进”思路,重点对接行业龙头企业。通过优化项目包装和推介机制,成功引入多个投资规模超十亿元的产业项目,涵盖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其中,某钛金属深加工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群入驻。 二、省外资金占比突破八成 统计显示,攀枝花市全年招商引资省外到位资金占比达79.9%,主要来源于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地区。某光伏制造基地项目从对接洽谈到投产仅用十个月,刷新重点项目落地速度。区域协作深化促使跨省产业转移项目同比增长23%,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片”的联动效应。 三、产业链招商构建新格局 聚焦钒钛钢铁、清洁能源等主导产业,攀枝花市建立“链长制”招商体系。某储能电池项目填补了当地新能源产业链关键环节,吸引七家配套企业同步落户。通过绘制产业链图谱,精准对接目标企业三百余家,促成二十三个延链补链项目签约。 四、服务机制保障项目落地 实施重大项目专班服务制度,推行“一项目一方案”全周期管理。某现代农业产业园从土地审批到开工建设仅用五十三天,体现行政审批提速成效。建立跨部门联席调度机制,全年协调解决企业用地、用工、融资等问题一百七十余项。 五、超额完成省级目标任务 攀枝花市实际到位资金较省级下达任务超额完成47.3%,履约项目开工率达86%。其中制造业项目占比提升至65%,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增长39%。该成绩单在省级营商环境评价中获评“优秀”等级,为后续招商奠定基础。
2025-08-26
-
攀枝花启动幸福美丽新村五大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攀枝花市近期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推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计划,通过招商引资与政策联动,重点实施五大专项行动,旨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促进产业融合、推动农民增收。该计划将整合现代农业示范区资源,强化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为区域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一、扶贫解困行动构建精准帮扶体系 攀枝花针对6700余名贫困人口实施“一户一策”脱贫方案,重点改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建立动态监测机制,整合财政与社会资金,在基础设施、就业培训等领域开展靶向扶持。同步推进易地搬迁后续产业配套,确保脱贫稳定性。 二、产业升级行动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 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核心,攀枝花重点打造万亩亿元示范园区,推广智慧农业技术。特色芒果、早春蔬菜等主导产业将深化产销对接,培育冷链物流和精深加工链条。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同步启动,规划建设民族特色文旅村镇,推动农旅融合业态创新。 三、旧村改造行动优化乡村空间布局 结合百万安居工程,采取新建聚居点与盘活闲置资产相结合模式,年内完成200套农村廉租房建设。在40个新村聚居点试点推广绿色建筑技术,配套完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提升村民居住品质。 四、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生态宜居样板 开展农村垃圾、污水、河塘综合治理专项行动,建立工业污染源头防控机制。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试点农田残膜回收示范区建设。通过“微田园”模式美化庭院环境,形成连片生态景观带。 五、文化传承行动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系统整理攀枝花农耕文化与金沙江流域森林文化资源,建设乡村非遗传习所。完善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开展耕读教育实践,培育文明乡风。结合彝族、傈僳族等民族特色,开发乡土文化创意产品。 目前,攀枝花已启动100个幸福美丽新村创建目标,计划申报1-2个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县。通过五大行动协同推进,预计全年农民人均收入增幅将突破10%,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2025-08-26
-
攀枝花18个重大项目在白马工业园区集中开工
攀枝花通过招商引资推动重大项目建设,2016年,一批涵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民生及社会事业的18个重点项目在当地集中开工,总投资规模达37.2亿元。这些项目的落地实施,将为城市稳定经济增长、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福祉提供有力支撑。 一、产业发展项目引领转型升级。此次集中开工的产业类项目聚焦高端制造与绿色能源领域,包括新能源纯电动车太阳能充电控制系统、攀钢氯化法钛白氧化装置工程等。其中,氯化法钛白氧化装置工程的建设,旨在提升钛产业深加工水平,推动钛白产品向高端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助力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的钒钛产业集群。新能源充电控制系统项目则通过技术创新完善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进一步优化当地产业结构。 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基础设施类项目以交通网络与配套设施为重点,涵盖盐边县高铁站前广场道路及附属设施等工程。高铁站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将进一步优化区域交通布局,提升旅客出行效率,同时带动周边商业、物流等关联产业发展,增强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道路及附属设施的完善,也将改善市民出行条件,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三、民生及社会事业项目增进群众福祉。民生领域项目聚焦教育与公共服务,包括四十二中小学校、益民乡生活用水改扩建等工程。学校建设将增加教育资源供给,改善办学条件,为适龄儿童提供更优质的教育环境,助力提升区域教育发展水平。生活用水改扩建工程则通过升级供水设施,提高供水能力和水质,切实保障居民生活用水安全,提升群众生活质量。 四、项目推进机制保障落地见效。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当地建立了全流程项目推进机制,从前期规划、审批服务到建设过程中的协调保障,形成闭环管理。通过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统筹各类资源向重点项目倾斜,同时加强项目跟踪督导,及时解决建设中的难点问题,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早见效,确保招商引资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效,为城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5-08-26
-
攀枝花一季度旅游总收入突破52亿元领跑川滇
攀枝花市通过深化文旅融合与精准招商引资,2024年一季度实现旅游总收入52.37亿元,同比增长超五成,增速显著领先周边地区。数据显示,当地A级景区及星级酒店接待量与营收均实现双增长,凸显"阳光花城"品牌效应持续释放。 一、区域经济对比优势明显 攀枝花旅游总收入同比增幅达52.2%,分别较凉山州、楚雄州高出8.31和42.28个百分点。这种领跑态势得益于冬季康养旅游旺季带动,以及成昆铁路复线通车后带来的交通便利性提升。 二、核心景区贡献显著增长 全市16家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02.77万人次,创收7900万元,接待量与营收同比提升9.52%和25.78%。其中,颛顼龙洞、二滩水电站等景区通过设施改造新增沉浸式体验项目,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1.8小时。 三、住宿业提质增效成果显现 19家星级宾馆总营收6100万元,同比增长54.32%,平均房价较上年度上涨23%。红格温泉度假区等重点片区实施智慧化改造后,节假日入住率持续保持在85%以上。 四、多元业态培育新增长点 除传统观光板块外,研学旅行、体育赛事等新业态贡献率达18%。金沙江大峡谷越野赛等活动的举办,带动周边餐饮、零售消费环比增长三成。当前,攀枝花正推进7个文旅重点项目落地,预计年内完成投资12亿元。
2025-08-26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